|
|||||
張保國教學反思系列之:“備考”與“蒸饃” |
|||||
作者:張保國 發(fā)稿人:郭山 發(fā)布時間:2013-03-25 18:24:33 點擊數(shù):1515
|
|||||
──試論教學中的環(huán)環(huán)相扣效應 安陽市一中化學組 張保國 所謂“備考”,乃“備戰(zhàn)高考”之簡稱也。有人會笑: 高考與蒸饃能有什么關系?你把笑先繃著,聽我慢慢道來: 饃的大名叫饅頭,是中國的傳統(tǒng)面食。蒸饃是個技術活,不是誰都能蒸好的,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出錯,蒸出的饃都不好吃、賣不掉。話說當時諸葛亮率軍南渡瀘水以討孟獲。必須以人頭祭祀河神。諸葛亮遂命人以白面裹肉蒸熟,代替人頭投入江中,將其命名為“瞞頭”或“蠻頭”(即欺瞞河神之假頭、蠻人之頭)。白面饅頭松軟可口,營養(yǎng)豐富,是餐桌上的必備主食之一。除此之外還有玉米面饅頭、菜饅頭、肉饅頭、生煎饅頭、油炸饅頭。蒸餅、炊餅、餑餑、饃饃、大饃也是饅頭的別稱。待客不上饃,就是禮數(shù)不周。鬧饑荒時,一個饃就是一條命。就是在和平年代,干活不讓吃饃,根本沒人干。這就是饃,有了它,你就可以活下去。近幾年染色饅頭、漂白饅頭頻出,老百姓就抱怨:饃都吃不到嘴里,真是沒法活了!然而城里的人們一邊憤怒地咒罵著一邊又不得不去排隊買饅頭,而農(nóng)村則都是自己蒸饃,很少有人去買饃吃,買饃不劃算。 高考的前身就是科舉考試。始于隋,衰于清。1905年被張之洞廢除后開始了高等教育招生考試,簡稱高考。民國時就有自主招生。比如錢鐘書考清華時,數(shù)學15分,但外語和國文很好,就被破格錄取了。新中國成立后建立的高招制度,文化大革命一開始就被取消了。1977年鄧小平復出,又恢復了高考。無數(shù)的人因為科舉或高考獲得新生,成為國家的棟梁。高考考發(fā)展到今天,也派生出各種各樣的考試:中招考試、研究生考試、公務員考試等??忌吓c否都會影響其一生,因此受到的關注程度越來越高,批評之聲也越來越大。如“高考不死,害人不止”;也有人把出不了創(chuàng)新人才的根源歸于高考。人們一邊咒罵著高考,一邊又氣哄哄地躋身于高考。而農(nóng)村的孩子由于嫌高考成本太高已經(jīng)慢慢遠離了高考,寧愿去打工。因為擠過升學的獨木橋后才發(fā)現(xiàn)就業(yè)猶如走鋼絲,根本過不去,幾萬塊買張紙片,是不是太傻了! 羅嗦這么多是想說明高考和蒸饃都是關乎一個人生存質(zhì)量的大事,舍又不愿舍,得之又不易,一招不慎滿盤皆輸,必須謹慎對待每一個細節(jié)才會有成果出現(xiàn)。這二者都類似于齒輪傳動的環(huán)環(huán)相扣效應,當一個齒輪被卡住不動時,所有的傳動鏈就都停止了。 下面,我們仔細挖掘一下,你會發(fā)現(xiàn):“備考”與“蒸饃”何其相似! 一、什么面蒸什么饃。黑面不好蒸出白饃來。但是黑面饃也是饃,不少人到處找雜糧饃吃。那叫養(yǎng)生!當然,偶爾也會有商家用二氧化硫等漂白劑,把黑面饃熏成白的,但是,外白里黑,一吃就露餡拉。 參加高考也一樣,什么學生考什么學。能考清華北大得頭名狀元的,有幾個是老師刻意調(diào)教出來的?要想出成績,你得挑有天分的學生,同時他還得肯學、會學、不受干擾才行。本質(zhì)還是“什么面蒸什么饃”。學生品行好、知道學、方法對,并且有一定的靈性,整合起來,就是白面,正常地蒸就能蒸出白饃來。但是在蒸的過程中,因為各種原因摻了一點黑面,或巧克力之類的黑色添加劑,蒸出來的就是黑面饃。因為在蒸饃時,黑是“顯性基因”。潛力很大的學生,就是因為在高考沖刺的過程中主動或被動地做了或想了很多與高考無關的事情,結(jié)果發(fā)揮失常(其實很正常),把白面蒸成了黑饃!然而,高考失利,獨自創(chuàng)業(yè)成功后把研究生招過來當員工的也是比比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現(xiàn)實社會中,大都是哪些考試分數(shù)不高的人支撐和推動著社會向前發(fā)展。就好比工人和農(nóng)民,他們吃得是黑面饃,但是他們在創(chuàng)造社會財富,讓那些所謂的白領去消費。比如:安陽滑縣高中畢業(yè)的李官奇,幾乎傾家蕩產(chǎn),靠撿爛菜葉子為生,歷時10年艱辛探索,從豆粕中提取世界第八大人造纖維,結(jié)束了世界人造纖維發(fā)明史上沒有中國人名字的缺憾。 當然,也有特別善于考試的學生,特別適應現(xiàn)在的考試制度,談笑間就屢考屢中。如回川南充的“考霸”張非,2003年考進北大,一年后月因沉迷于游戲成績太差被勸退;2005年再考,以南充市理科狀元的身份被清華錄取,2007年又因成績太差而退學。復習4個月后第三次再考,考中南充市理科亞軍,再次被清華大學環(huán)境科學與工程系錄取。同學們說張非是個不太懂人情世故、適應不了自我管理生活的人,離不開家人的照顧。說,有一年張非本來準備選體育課,可就因為老師讓每個人必須買條運動褲,張非就退了這課,因為張非沒買過褲子,不知怎么買。張非能不停地在高考中得高分,是因為中學知識對張非來說很簡單,也說明高考的規(guī)律性太強了,每年考什么幾乎是固定的,只要準備好,很容易得高分。就好比蒸饃:只要按照操作要求去做,很容易把白面蒸成白饃。但是,蒸成的白饃若不好好儲藏,也會發(fā)酸、發(fā)霉,或者進一步加工成炸饃片時控制不好溫度就會炸糊,好好的白饃就給糟蹋了。 二、蒸饃必須發(fā)面,加一些發(fā)酵粉之類的,否則蒸出的是“死面饃”,賣不出去的。若發(fā)酵粉多拉,叫“面發(fā)酸了”,難以下咽,需要在揉面時加堿面,若堿面又多了,那叫“堿大了”,饃也很難吃,往往被當作垃圾仍掉或喂豬喂狗算了。即使面發(fā)好了,也得揉一揉,撒點面再揉一揉,反反復復揉成的戧面饃才是饃中精品:層次分明,饃味十足,還扛餓。 備考也一樣,除了課本和習題,還必 三、饅頭蒸之前必須讓饃“醒一醒”再上鍋蒸,即揉好后,放在一邊至少半小時以上(時間視溫度而定),等到小饅頭變成中饅頭后才可以上火蒸,否則蒸出的饅頭還是死面饃! 備考也一樣,講完之后,學生必須進行獨立的思考,進行消化吸收,把老師講的、課本上印的、資料中說的,內(nèi)化為自己的知識,再去做題,才能把題做好,才是有效的作業(yè)!如果老師每次提問、設問后,很快就說出答案,學生沒有“醒”的時間,只能蒸出一鍋死面饃(即:不開竅的學生、只會死記硬背的學生,不會觸類旁通的學生,問題成堆的問得老師發(fā)急的學生……) 四、蒸饃要用涼水,不要用開水,要讓饃慢慢升溫。否則容易“外焦里生”,蒸不熟,饃不夠暄,就不好吃了。 講課一樣,不要一開始就拔的太高,要從學生原有的知識開始講起,逐漸深入,學生才能聽懂、學好。這一點家長要注意了,“擇校生”、“塞進來”的“關系戶”其實是把孩子這個剛?cè)岷玫酿x放在了開水上蒸。孩子受罪,既浪費火,也蒸不熟!“人貴有自知之明”、“因材施教”、“最合適的才是最好的”這些詞語值得老師和家長們好好反思反思! 五、在蒸饃的過程中最忌諱不停地掀鍋查看。蒸饃者若是很著急,或者不懂蒸饃之道,掀幾次鍋,就把這鍋饃毀了,很難再蒸熟了。“跑汽了”,必然是夾生饃。解救的辦法是做成“炸饃片”吃,勉強可以賣幾個錢! 但是在備戰(zhàn)高考的過程中卻經(jīng)常遭遇中途掀鍋,領導、老師、學生、家長都掀得不亦樂乎!今天一小考,明天一大考,周周練、單元測試、隨堂測試、聯(lián)考、統(tǒng)考、月考,然后排名、討論、鼓勁、喊口號,每掀一次鍋,都要“晾”上5天左右,然后再重新生火,接著蒸。明眼人看著只會發(fā)笑,又不好說,悲劇! 那么,掀鍋的目的是什么呢?領導說:“我必須掌握年級情況,要與兄弟學校比一比,找找差距”。老師說:“我必須知道我這個班的位次,讓領導瞧瞧,同時也看看到底哪個學生沒有掌握好”。憨蛋子學生說:“我要看看我進步了沒有”!家長說:“我要了解孩子的學習狀況”。 嗚呼!人人都樂此不疲地掀鍋,這鍋饃還怎么蒸?。?span lang="EN-US"> 幾乎似乎所有的高考“專家”都在私底下承認:講不如練、練不如考。但是他們何曾想過:對于那些差生來說,每考試一次都是一次屈辱。還沒有復習好,就在一次有一次的打擊中逐漸的就失去了自信和自尊,最后對于考試完全麻木了。不會的太多了,補都不知道從哪里入手,著急、心灰之后是破罐子破摔、隨波逐流。對于那些成績拔尖的學生來說,考試純粹就是浪費時間:因為忙乎了幾個小時,發(fā)現(xiàn)做的還是那幾道題,還不如多讀些相關的書更有益處。面對著密密麻麻的考試計劃,當局者人人奇虎難下,一邊咒罵著考試,一邊沉迷于題海當中不能自拔,如河中的一片樹葉,只會隨波逐流。而岸上的人則望而笑之:你們在干啥呀? 必須掀開鍋才能知道饃蒸熟了么?非也!把鍋蓋換成透明度玻璃蓋不就得了!看著時間不就得了!掀得勤,那是不自信的表現(xiàn),不知道自己的指揮是否得當,心太虛!領導愿意考的主要原因在 老師愿意考,那是不了解學生的表現(xiàn),哪個學生學習狀況如何,非得考試嗎?看作業(yè)不行嗎?觀察聽課狀態(tài)不行嗎?與學生課下交流不行嗎?一個字:“懶”。“師之惰”也。 學生愿意考,都是憨蛋子!糊涂蟲!你學習有沒有進步,你自己每天不知道啊!聽懂了沒有、復習了沒有、作業(yè)都會嗎?必須通過考試來了解自己嗎? 家長著急著考,那時真著急!可以理解! 這鍋饃,掀來掀去,到底該怎么蒸??? 這就是高三,這就是中國高考的現(xiàn)狀!蒸饃技術該改進一下了!
|
|||||
|
|||||